真武湯
真武湯是祛濕劑的一種,具有溫陽利水的功效,不過很多朋友對真武湯并不了解,今天不如就讓小編帶你來學習下吧。
內容目錄
真武湯
方歌:真武湯壯腎中陽,茯苓術芍附生姜,少陰腹痛有水氣,悸眩瞤惕保安康。
方義: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,水濕泛溢的基礎方。蓋水之制在脾,水之主在腎,脾陽虛則濕難運化,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停。腎中陽氣虛衰,寒水內停,則小便不利;水濕泛溢于四肢,則沉重疼痛,或肢體浮腫;水濕流于腸間,則腹痛下利;上逆肺胃,則或咳或嘔;水氣凌心,則心悸;水濕中阻,清陽不升,則頭眩。若由太陽病發汗太過,耗陰傷陽,陽失溫煦,加之水漬筋肉,則身體筋肉瞤動、站立不穩。其證因于陽虛水泛,故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。
本方以附子為君藥,本品辛甘性熱,用之溫腎助陽,以化氣行水,兼暖脾土,以溫運水濕。臣以茯苓利水滲濕,使水邪從小便去;白術健脾燥濕。佐以生姜之溫散,既助附子溫陽散寒,又合苓、術宣散水濕。白芍亦為佐藥,其義有四: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,《本經》言其能“利小便”,《名醫別錄》亦謂之“去水氣,利膀胱”;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;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;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,以利于久服緩治。
真武湯的用法用量
組成:茯苓、芍藥、生姜(切)、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各9g,白術6g。
用法: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現代用法:水煎服。
加減:若水寒射肺而咳者,加干姜、細辛溫肺化飲,五味子斂肺止咳;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,去芍藥之陰柔,加干姜以助溫里散寒;水寒犯胃而嘔者,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,可更加吳茱萸、半夏以助溫胃止嘔。
真武湯的功效主治
功效:溫陽利水。
主治:陽虛水泛證。畏寒肢厥,小便不利,心下悸動不寧,頭目眩暈-,身體筋肉瞤動,站立不穩,四肢沉重疼痛,浮腫,腰以下為甚;或腹痛,泄瀉;或咳喘嘔逆。舌質淡胖,邊有齒痕,舌苔白滑,脈沉細。
運用:本方為溫陽利水之基礎方。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,肢體沉重或浮腫,舌質淡胖,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。
真武湯的文獻摘要
1.原書主治①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并治》:“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”
②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并治》:“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”
2.方論選錄 羅美《古今名醫方論》卷3錄趙羽皇:“真武一方,為北方行水而設。用三白者,以其燥能治水,淡能伐腎邪而利水,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。附子辛溫大熱,必用為佐者何居?蓋水之所制者脾,水之所行者腎也,腎為胃關,聚水而從其類。倘腎中無陽,則脾之樞機雖運,而腎之關門不開,水雖欲行,孰為之主?故脾家得附子,則火能生土,而水有所歸矣;腎中得附子,則坎陽鼓動,而水有所攝矣。更得芍藥之酸,以收肝而斂陰氣,陰平陽秘矣。若生姜者,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。”
-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
- 雞鳴散
- 白術附子湯
- 鐵骨丹
- 桂枝附子湯
- 桂枝芍藥知母湯
- 三痹湯
- 八風續命湯
- 獨活寄生湯
- 足踏丸
- 紫葳湯
- 蠲痹湯
- 甘草附子湯
- 增補省風湯
- 羌活勝濕湯
- 五皮飲
- 五皮散
- 珍寶三生丹
- 防己茯苓湯
- 實脾散
- 萆薢分清飲
- 真武湯
- 豬苓湯
- 防己黃芪湯
- 敗醬散
- 澤瀉散
- 茵陳五苓散
- 苓桂術甘湯
- 百合滑石散
- 胃苓湯
- 澤漆丸
- 四苓散
- 茯苓甘草湯
- 拈痛湯
- 三黃洗劑
- 茵陳蒿湯
- 連樸飲
- 梔子柏皮湯
- 五苓散
- 燥陰散
- 甘露消毒丹
- 黃芩滑石湯
- 止帶方
- 除濕胃苓湯
- 藿樸夏苓湯
- 厚姜半甘參湯
- 香砂胃苓湯
- 三仁湯
- 白帶湯
- 蠶矢湯
- 五淋散
- 六和湯
- 四妙丸
- 柴平湯
- 八正散
- 藿香正氣散
- 三妙丸
- 不換金正氣散
- 斬夢丹
- 二妙散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