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褐斑偏方
為什么臉上會有黃褐斑呢?黃褐斑出現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日曬,也有可能是因為年齡,那么中醫有什么治療黃褐斑的偏方妙方呢?下面就來了解下吧。
內容目錄
中醫治療黃褐斑的偏方
1.肝郁氣滯
【臨床表現】皮損為淺褐色至深褐色斑片,大小不定,邊緣不整,呈地圖狀或蝴蝶狀,對稱分布于目周、顏面,可伴脅肋胸痞,煩躁易怒,納谷不香,女子月經不調,經前斑色加深,兩乳作脹,舌苔薄白,脈弦滑。
【食療藥膳】消斑湯:絲瓜絡10克,白茯苓10克,僵蠶10克,白菊花10克,珍珠母20克,玫瑰花3朵,紅棗10個。煎濃汁飲用。
檳榔露酒:檳榔、陳皮各20克,青皮、玫瑰花各10克,砂仁5克,冰糖適量,黃酒1500毫升。上諸藥與酒同置鍋內,蓋嚴,文火蒸20-30分鐘,濾除藥渣后貯存備用。
2.肝脾不和
【臨床表現】皮損多為栗皮色、地圖狀斑片,邊緣不整,對稱分布于兩顴、目下、鼻周、口周,伴胸脘痞悶,兩脅作痛,腹脹便溏,婦女經血不調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【食療藥膳】香附茯苓雞:香附15克,茯苓15克,枳殼10克,金橘餅20克,雞1只。雞洗凈后去臟雜,把香附等放入雞腹中,隔水蒸熟,去藥渣。
3.勞傷脾土
【臨床表現】皮損為灰黑色斑片,狀如蝴蝶,對稱分布于鼻翼、前額、口周,邊緣模糊,自邊緣向中央逐漸加深,伴短氣乏力,腹脹納差,或素有痰飲內停,舌質淡,舌苔膩,脈弦滑。
【食療藥膳】紅顏酒:紅棗120克,核桃肉120克,杏仁30克,蜂蜜100克,酥油70克,白酒1000克。將杏仁泡去皮尖,煮四五沸曬干,與核桃肉、紅棗分別搗碎,用白酒將蜜、油溶開入瓶,將前3藥入酒內浸泡7日后取出。
地黃苓桂酒:干地黃、茯苓、桂心、干姜、澤瀉、川椒各100克,白酒3000毫升。諸藥和酒一起放入鍋中,煎煮至沸,取出放涼備用?;驅⑸纤幏湃刖浦?,密閉浸泡15-20天。
五白糕:白扁豆50克,白蓮子50克,白茯苓50克,白菊花15克,白山藥50克,面粉100克,白糖100克。將前5味洗凈,烘干,磨成細面,與面粉調勻,加水和面,或加鮮酵母令其發酵,發好后揉入白糖,上籠武火蒸30分鐘,出籠后切成塊狀。
4.腎水不足
【臨床表現】皮損為黑褐色斑片,大小不定,形狀不規則,邊緣清楚,多以鼻為中心,對稱分布于顏面,伴頭眩耳鳴,腰酸腿軟,五心煩熱,男子遺精,女子不孕,舌質紅,少苔,脈細數。
【食療藥膳】豬腎山藥粥:豬腎1對(去筋膜、臊腺,切碎),粳米200克,山藥100克(去皮切碎),薏苡仁50克,鹽、味精適量。將切碎的豬腎燙去血水后,與山藥、薏苡仁、粳米加水適量,小火煨爛成粥,加入適量鹽及味精,分頓食用。
核桃豆漿:核桃仁30克,牛奶200克,豆漿200克,黑芝麻20克,白糖適量。將核桃仁、芝麻放入小石磨中,邊倒邊磨,磨好后,均勻倒入鍋內煎煮,再加入牛奶、豆漿,煮沸后加入少量白糖。
固本酒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茯苓、人參各30克,白酒1600毫升。上諸藥與酒同置于鍋內,蓋嚴,文火蒸20-30分鐘,濾除藥渣備用。
治療黃褐斑的民間偏方
胡蘿卜汁
將鮮胡蘿卜切碎榨汁,取10~30ml,每日早晚洗完臉后涂抹,待干后洗凈。此外。每日喝一杯鮮胡蘿卜汁,可美白肌膚。
山楂橘皮飲
用山楂、橘皮適量,加水共煮,待涼,用紗布濾渣后,取汁加蜂蜜調用。
干柿子
干柿子功效潤心肺、去黑斑,每天都吃,久之則有效。適用于面部雀斑及黑斑。
茯苓餅
茯苓餅也有健脾除濕的功效,能減輕面斑。每日早晚隨餐進食1~2片。
僵蠶牽牛膏
白僵蠶和白牽牛等份,加入烊化的凡士林中,攪拌成膏狀,每日外搽3次,可治療黃褐斑。
山楂橘皮飲
用山楂、橘皮適量,加水共煮,待涼,用紗布濾渣后,取汁加蜂蜜調用。
檸檬汁
將檸檬攪汁,加蜂蜜水適量飲用。檸檬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、鈣、磷、鐵等。常飲檸檬汁不僅可美容養顏,還可抑制黑色素沉著,達到祛斑的作用。
西紅柿
每日喝一杯西紅柿汁或者常吃西紅柿,對預防斑點的生成、祛斑有良好作用。因為西紅柿中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,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,從而使沉著的色素減退或消失。
中醫針灸治療黃褐斑
1、肝瘀氣滯:必須取任脈經穴
取行間、太沖、氣海、三陰交,兩組穴疏通氣血榮面祛斑。胸脅脹滿加章門,腰膝酸軟加腎俞。
2、腎虛火旺(肝腎陰虛)
取肝俞、腎俞、足三里、關元、命門。(益精血,補肝腎)以上各穴補養肝腎調理氣血,養陰退斑。
3、脾虛濕阻
脾俞、腎俞、三陰交、足三里。隨癥取穴腹脹:下脘、氣海;便溏:天樞。
除此以外還在皮損部位針刺或圍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氣血。還可以隨證加服六味地黃丸、加味逍遙丸等。1療程10次數每次20-30分鐘開始隔天一次。
黃褐斑按摩什么穴位
1、三陰交: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10厘米,脛骨內側緣后方。
2、陰陵泉:位于小腿內側,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,與陽陵泉相對,或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。
3、地機:位于陰陵泉穴下10厘米。
4、膻中:胸前第四肋間隙與前正中線之交點取穴。
5、關元:下腹部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下10厘米。
6、氣海:第3腰椎棘突下,旁開5厘米。
7、腎俞: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5厘米處。
8、足三里:外膝眼下10厘米,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。
9、脾俞:背部,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兩指寬處。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