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魏側耳
拼音ā Wèi Cè ěr 來源藥材基源:為白蘑科真菌阿魏側耳的子實體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 采收和儲藏:采收子實體,除去雜質,曬干。 原形態菌蓋肉質,寬5-15cm,扁半球形,后漸平展,最后下凹,光滑,初期褐色,后漸呈白色,并有龜裂斑紋、幼時邊緣內卷。菌肉白色,較
內容目錄
拼音ā Wèi Cè ěr
來源藥材基源:為白蘑科真菌阿魏側耳的子實體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
采收和儲藏:采收子實體,除去雜質,曬干。
原形態菌蓋肉質,寬5-15cm,扁半球形,后漸平展,最后下凹,光滑,初期褐色,后漸呈白色,并有龜裂斑紋、幼時邊緣內卷。菌肉白色,較厚。菌褶延生,稍密,白色,后呈淡黃色,不等長。菌柄偏生,內實,白色,長2-6cm,粗1-2cm,向下漸細。孢子長方橢圓形至橢圓形,無色,光滑,(12-14)μm×(5-6)μm,有內含物。
生境分部生態環境:生于阿魏的根基部分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新疆等地。
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,或平展,中部下凹,直徑5-15cm,褐色或類白色,表面有龜裂紋,有的邊緣內卷;肉質。菌肉較厚,類白色。菌褶稍密,不等長,白色或淡黃色。菌柄偏生,長2-6cm,直徑約2cm,向下漸細,類白色,內實。氣微,味淡。
性味苦;辛;性溫
歸經脾;胃經
功能主治行氣;消積;殺蟲。主胃痛;食積;蟲積
用法用量內服:入丸劑,3-4.5g。外用:適量,入膏外敷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其他中藥更多
- 矮醋栗
- 阿月渾子
- 阿里紅
- 阿育魏實
- 鵪鶉蛋
- 阿魏側耳
- 鵪鶉
- 阿爾泰紫菀
- 阿爾泰瑞香
- 阿氏蒿
- 石薺苧
- 艾虎腦
- 艾虎
- 艾納香根
- 矮莖朱砂根
- 矮陀陀
- 中華水龍骨
- 中華石楠
- 歐當歸
- 中華繡線梅
- 白菊花根
- 阿爾泰扭藿香
- 阿爾太多榔菊
- 阿利藤
- 矮腳羅傘
- 矮腳苦蒿
- 矮莖冷水花
- 矮腳龍膽
- 矮楊梅果
- 矮葉書帶蕨
- 矮楊梅
- 矮柳穿魚
- 矮楊梅皮
- 矮腳楓葉
- 矮腳南
- 桉樹果
- 桉油
- 矮人陀
- 矮衛矛
- 矮子常山
- 庵摩勒
- 庵 (艸閭)子
- 庵閭
- 昂天蓮
- 庵閭子
- 暗紫貝母
- 暗鱗鱗毛蕨
- 安徽小檗
- 安徽刺黃柏
- 埃蕾
- 安徽杜鵑
- 庵 (艸閭)
- 安龍香科科
- 安胎藥
- 鼻涕果
- 鼻血雷
- 凹樸皮
- 凹頭莧
- 凹裂毛麝香
- 凹瓦韋
- 鱉膽
- 鷩雉
- 鴇油
- 鴇肉
- 鸊鷉
- 鼻煙
- 鼻血草
- 駁骨丹
- 鲃魚
- 駁骨草
- 鱉頭
- 鞭葉耳蕨
- 飽飯花
- 鞭打繡球
- 鞭葉鐵線蕨
- 飽飯花枝葉
- 飽飯花果
- 閉鞘姜
- 遍山紅
- 霸王鞭
- 霸王根
- 貝齒
- 敗醬
- 辮子草根
- 逼血雷
- 遍地金
- 霸王七
- 豹皮菇
- 豹皮樟
- 豹骨
- 豹藥藤
- 貝母蘭
- 貝子
- 敗火草
- 蝙蝠藤
- 蝙蝠葛根
- 補血草
- 補血薯
- 豹子眼睛花
- 豹子眼睛果
- 豹肉
- 蚌肉
- 蚌花
- 蝙蝠草
- 蝙蝠
- 蝙蝠葛葉
- 蝙蝠葛
- 薜荔汁
- 蚌蘭葉
- 蚌殼草
- 蚌蘭花
- 蚌淚
- 蚌殼草根
- 薜荔
- 薜荔果
- 薜荔根
- 蚌
- 藨草
- 薄荷素油
- 薄雪火絨草
- 薄荷露
- 薜瓣
- 薄雪草
- 薄葉黃芩
- 薄柱草
- 薄荷油
- 薄荷腦
- 蓖麻根
- 蓖麻油
- 蓖麻蠶
- 薄葉棘豆
- 薄葉卷柏
- 菠菜子
- 菠菜
- 菠蘿根葉
- 蓖麻
- 蓖麻葉
- 苞葉木
- 芭蕉花
- 苞薔薇根
- 蓽茇根
- 菝葜葉
- 芭茅
- 芭蕉子
- 芭蕉頭
- 芭蕉葉
- 芭蕉油
- 篦子草
- 粃殼草
- 篦齒蒿
- 臂形草
- 背花瘡
- 芭茅果
- 筆管榕
- 篦子舒筋草
- 篦子三尖杉
- 筆羅子
- 篦梳劍
- 百齒衛矛
- 稗根苗
- 筆筒草
- 筆仔草
- 稗米
- 百解藤
- 百足藤
- 百部還魂
- 百里香葉杜鵑
- 百里香
- 百日草
- 百靈草
- 百脈根
- 百舌鳥
- 百花錦蛇
- 百蕊草根
- 百解馬兜鈴
- 百合子
- 百尾筍
- 百味葉
- 百味參
- 白鶴藤
- 白龍頭
- 白鶴藤根
- 白龍穿彩
- 百兩金葉
- 百合花
- 白雞肫
- 白雞屎藤
- 白鵝膏
- 白鴨肉
- 白鶴靈芝
- 白鷴
- 白鶴菌
- 白馬鬃鈴花
- 白鬼筆
- 白魚尾果
- 白魚尾
- 白飯豆
- 白馬陰莖
- 白首烏
- 白馬骨
- 白馬骨根
- 白穎苔草
- 白降丹
- 白飯樹
- 白飯樹根
- 白飯樹葉
- 白酒草
- 白郎花
- 白鉤藤
- 白金果欖
- 白附子
- 白鈴子
- 白豆
- 白車軸草
- 白貝
- 白透骨消
- 白辣蓼
- 白金古欖
- 白蠟樹葉
- 白蝶花
- 白蠟花
- 白補藥
- 白豆蔻殼
- 白豆蔻
- 白藨
- 白藤
- 白蘑
- 白蠟樹皮
- 白蒿
- 白藍翠雀花
- 白蒿花
- 白蔻
- 白蘞子
- 白荷花露
- 白菖
- 白萆薢
- 白茅針
- 白草
- 白草根
- 白莖鴉蔥
- 白藥
- 白草莓
- 白蘇
- 白蘇葉
- 白蘇梗
- 白蘇子油
- 白苣
- 白苞筋骨草
- 白花鬼針草
- 白花鐵線蓮
- 白花龍膽
- 白花鵝掌柴
- 白莧
- 白芷葉
- 白花菜根
- 白花蛇
- 白花藤
- 白花蛇目睛
- 白花蛇頭
- 白花莧
- 白花穿心蓮
- 白花菜
- 白花草
- 白花柴
- 白花燈籠
- 白花油麻藤
- 白花灰毛槐樹
- 白花甜蜜蜜
- 白花豬母菜
- 白花巖青蘭
- 白花射干
- 白花映山紅
- 白花果
- 白花桿
- 白花丁香
- 白花九里明
- 白花夏枯草
- 白花堅莢樹
- 白腳威靈
- 白脂麻
- 白腹錦雞
- 白芥
- 白背葉
- 白背葉(峨嵋山胡椒)
- 白背楊
- 白背小報春
- 白背楓
- 白膠香
- 白背青莢葉
- 白綠葉
- 白綠葉果實
- 白肚
- 白背三七莖葉
- 白背三七
- 白粉蝶
- 白線薯
- 白紫草
- 白線蛇
- 白絨草
- 白細辛
推薦內容更多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