鵪鶉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鵪鶉 拼音ān Chun 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(L.),以肉入藥。 生境分部東北、華北。 功能主治補中氣,強筋骨,止瀉痢。主治小兒疳積,下痢,百日咳等。 復方治痢疾:鵪鶉1只,取肉,赤小豆5錢,生姜3片,水煎服,日服2次。 治百日咳:鵪鶉肉燒焦研面,每服0.5錢,日服2次
內容目錄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鵪鶉
拼音ān Chun
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(L.),以肉入藥。
生境分部東北、華北。
功能主治補中氣,強筋骨,止瀉痢。主治小兒疳積,下痢,百日咳等。
復方治痢疾:鵪鶉1只,取肉,赤小豆5錢,生姜3片,水煎服,日服2次。
治百日咳:鵪鶉肉燒焦研面,每服0.5錢,日服2次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鵪鶉
拼音ān Chun
別名鶉鳥(《毛詩傳》),循(《禽經》注),宛鶉(《廣志》),赤喉鶉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,紅面鵪鶉(《中國動物圖譜·鳥類》)。
出處崔禹錫《食經》
來源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全體。
原形態體長約16厘米。形似雞雛,頭小尾禿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,中央縱貫以棕白色冠紋,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,自嘴基越眼而達頸側;額頭側及頦、喉等均淡磚紅色。上背栗黃色,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,并綴以棕白色羽干紋;兩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粟黃色纖細橫斑,除尾羽外,并都具有藍灰色羽緣;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紋,極為鮮麗。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,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;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銹紅色橫斑。胸栗黃色,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干紋。下體兩側轉栗色,散布黑斑,并具較大的白色羽干紋,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。腹以次近白。腳短,淡黃褐色。
生境分部冬季常犧于近山的平原,潛伏雜草或灌叢中。主食谷類和雜草的種子。繁殖于我國東北和更北地區.遷徙及越冬時,遍布我國東部。
性味甘,平。
①《七卷經》:"味辛,平。"
②《品匯精要》:"味甘,性溫平,無毒。"
功能主治治瀉痢,疳積,濕痹。
①孟詵:"補五臟,益中續氣,實筋骨,耐寒暑,消結熱。""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。"
②崔禹錫《食經》:"主赤白下痢,漏下血,暴風濕痹,養肝肺氣,利九竅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和小豆、生姜煮食,止泄痢。"
④《本草衍義》:"小兒患疳及下痢五色,旦旦食之。"
⑤《本草求原》:"補土續氣,調肺利水濕。治腹大如鼓,瀉痢,疳積。"
用法用量內服:煮食、煎湯或燒存性研末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鵪鶉
拼音ān Chun
英文名Quail
別名鶉、鷯、羅鶉、赤喉鶉、紅面鵪鶉
出處出自崔禹錫《食經》。
1.《埤雅》:鶉有兩種,有白鶉,有丹鶉。丹鶉,色赤黃而又銳上禿下,夏出秋藏,飛必附草。
2.《本草衍義》:鶉,初生謂之羅鶉 ,至初秋謂之早秋,中秋已后渭之白唐。
3.《綱目》:鶉,大如雞雛,頭細而無尾,毛有斑點,甚肥,雄看足高,雌者足卑,其性畏寒,其在田野,夜則群飛,晝則草伏,人能以聲呼取之,畜令斗搏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去羽毛及骨臟的全體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turnix coturnix(Linnaeus)
采收和儲藏:宰殺后除去羽毛及內臟,鮮用,或取肉鮮用。
原形態鵪鶉,小型禽類。體長約16cm。形似雞雛,頭小尾禿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,中央冠以白色條紋,兩側也有同色的縱紋,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;額頭側及頦、喉等均淡磚紅色。上背栗黃色,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,并綴以棕白色羽干紋;兩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栗黃色纖維橫斑,除尾羽外,并都具有藍灰色羽絲緣;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紋,級為鮮麗。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,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;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銹紅色橫斑。胸栗黃色,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干紋。下體兩側轉栗色,散布黑斑,并具較大的白色羽干紋,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。腹以下近白。腳短,淡黃褐色。
生境分部生態環境:冬季常棲于近山的平原,潛伏雜草或灌叢中主食谷類和雜草的種子。
資源分布:繁殖于東北,適徙及越冬時,遍布我國東部?,F已大量人工飼養。
栽培野生鵪鶉經?;顒釉诓輩?、灌叢之中,驚起時,飛翔很快、離地不高。呈直線前。善于急走。在我國分布很,多為旅鳥,少數為留鳥。繁殖期在北方,越冬期在南方。
養殖要點 在選種、選配上應選擇產蛋能力強、體質健壯、愛鳴叫、聲音高、行動活潑的公、母鵪鶉作種用。公鴉1個月齡即開始鳴叫,3個月性成熟者為佳。母鶉40d左右即開始產蛋,3個月平均產蛋率達 80%以上者,可選作種鴿。一般要在開產20d后再進行交配,否則會引起母鶉停產。雌雄比例一般占2:1,最多不超過5:2,可保證受精率。選擇種蛋最好在配后5-7d以后者比較可靠。
鵪鶉蛋孵化期為16-17d孵化原理和方法與家雞相似。如數量少時,可用家鴿代孵。多時可采用機器孵化。
飼養管理 出雛10d之內為幼鶉,l-13d為中雛,30d左右進行最后1次換毛,換毛后即為成鶉。雛鶉的培育很重要,育雛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、產蛋率和蛋的大小。出殼后,最初換毛的5d內,應特別注意保溫工作,否則會引起大量死亡。幼雛應先飲溫水,然后再開食。且星期齡幼雛每口飼喂4次,有條件時可夜間補飼1次,以利生長。
鵪鶉的新陳代謝比雞旺盛,生長快,繁殖周期短,對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要求更高。一般比雞要高5%-6%,在飼喂方式上,一是喂干粉料;二是喂半濕料。每日喂5次,均勻給飼。飼料應多樣化,均勻搭配。舍飼室內溫度為20-22℃,適當密養,減少空間及活動量,以免消耗體力,使生產力下降。雌雄成鶉要分開飼養,以免爭偶。鵪鶉膽小易驚,產蛋多在停晚,要注意仿止干擾。并及時消除糞便、通風換氣,保持環境衛生。
性味味甘;性平
歸經大腸;心;肝;脾;肺;腎經
功能主治益中氣;止泄??;壯筋骨。主脾虛瀉??;小兒疳積;風濕痹證;咳嗽
用法用量內服:煮食,1-2只;或燒存性,研末。
注意1.《食療本草》:“不可共豬肉食之,令人多生瘡?!彼脑乱院蠹鞍嗽乱郧谤嚾獠豢墒?。
2.《七卷經》:“食之令人忘?!?.《本草拾遺》:“共豬肉食之,令人生小黑子?!?.《嘉佑本草》:“不可和菌子食之,令人發痔。四朋以前未堪食?!?.《醫學入門》:“春月不可食?!?.《醫林纂要·藥性》:“助肝風?!?/p>
各家論述1.孟流:補五臟,益中續氣,實筋骨,耐寒暑,消結熱?;剂∪撕蜕笫持?。
2.崔禹錫《食經》:主赤自下痢,漏下血,暴風濕痹,養肝肺氣,利九竅。
3.《嘉佑本草》:和小豆、生姜煮食,止泄痢。
4.《本草衍義》: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,旦旦食之。
5.《本草求原》:補士續氣,調肺利水濕。治腹大如鼓,瀉痢,疳積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- 矮醋栗
- 阿月渾子
- 阿里紅
- 阿育魏實
- 鵪鶉蛋
- 阿魏側耳
- 鵪鶉
- 阿爾泰紫菀
- 阿爾泰瑞香
- 阿氏蒿
- 石薺苧
- 艾虎腦
- 艾虎
- 艾納香根
- 矮莖朱砂根
- 矮陀陀
- 中華水龍骨
- 中華石楠
- 歐當歸
- 中華繡線梅
- 白菊花根
- 阿爾泰扭藿香
- 阿爾太多榔菊
- 阿利藤
- 矮腳羅傘
- 矮腳苦蒿
- 矮莖冷水花
- 矮腳龍膽
- 矮楊梅果
- 矮葉書帶蕨
- 矮楊梅
- 矮柳穿魚
- 矮楊梅皮
- 矮腳楓葉
- 矮腳南
- 桉樹果
- 桉油
- 矮人陀
- 矮衛矛
- 矮子常山
- 庵摩勒
- 庵 (艸閭)子
- 庵閭
- 昂天蓮
- 庵閭子
- 暗紫貝母
- 暗鱗鱗毛蕨
- 安徽小檗
- 安徽刺黃柏
- 埃蕾
- 安徽杜鵑
- 庵 (艸閭)
- 安龍香科科
- 安胎藥
- 鼻涕果
- 鼻血雷
- 凹樸皮
- 凹頭莧
- 凹裂毛麝香
- 凹瓦韋
- 鱉膽
- 鷩雉
- 鴇油
- 鴇肉
- 鸊鷉
- 鼻煙
- 鼻血草
- 駁骨丹
- 鲃魚
- 駁骨草
- 鱉頭
- 鞭葉耳蕨
- 飽飯花
- 鞭打繡球
- 鞭葉鐵線蕨
- 飽飯花枝葉
- 飽飯花果
- 閉鞘姜
- 遍山紅
- 霸王鞭
- 霸王根
- 貝齒
- 敗醬
- 辮子草根
- 逼血雷
- 遍地金
- 霸王七
- 豹皮菇
- 豹皮樟
- 豹骨
- 豹藥藤
- 貝母蘭
- 貝子
- 敗火草
- 蝙蝠藤
- 蝙蝠葛根
- 補血草
- 補血薯
- 豹子眼睛花
- 豹子眼睛果
- 豹肉
- 蚌肉
- 蚌花
- 蝙蝠草
- 蝙蝠
- 蝙蝠葛葉
- 蝙蝠葛
- 薜荔汁
- 蚌蘭葉
- 蚌殼草
- 蚌蘭花
- 蚌淚
- 蚌殼草根
- 薜荔
- 薜荔果
- 薜荔根
- 蚌
- 藨草
- 薄荷素油
- 薄雪火絨草
- 薄荷露
- 薜瓣
- 薄雪草
- 薄葉黃芩
- 薄柱草
- 薄荷油
- 薄荷腦
- 蓖麻根
- 蓖麻油
- 蓖麻蠶
- 薄葉棘豆
- 薄葉卷柏
- 菠菜子
- 菠菜
- 菠蘿根葉
- 蓖麻
- 蓖麻葉
- 苞葉木
- 芭蕉花
- 苞薔薇根
- 蓽茇根
- 菝葜葉
- 芭茅
- 芭蕉子
- 芭蕉頭
- 芭蕉葉
- 芭蕉油
- 篦子草
- 粃殼草
- 篦齒蒿
- 臂形草
- 背花瘡
- 芭茅果
- 筆管榕
- 篦子舒筋草
- 篦子三尖杉
- 筆羅子
- 篦梳劍
- 百齒衛矛
- 稗根苗
- 筆筒草
- 筆仔草
- 稗米
- 百解藤
- 百足藤
- 百部還魂
- 百里香葉杜鵑
- 百里香
- 百日草
- 百靈草
- 百脈根
- 百舌鳥
- 百花錦蛇
- 百蕊草根
- 百解馬兜鈴
- 百合子
- 百尾筍
- 百味葉
- 百味參
- 白鶴藤
- 白龍頭
- 白鶴藤根
- 白龍穿彩
- 百兩金葉
- 百合花
- 白雞肫
- 白雞屎藤
- 白鵝膏
- 白鴨肉
- 白鶴靈芝
- 白鷴
- 白鶴菌
- 白馬鬃鈴花
- 白鬼筆
- 白魚尾果
- 白魚尾
- 白飯豆
- 白馬陰莖
- 白首烏
- 白馬骨
- 白馬骨根
- 白穎苔草
- 白降丹
- 白飯樹
- 白飯樹根
- 白飯樹葉
- 白酒草
- 白郎花
- 白鉤藤
- 白金果欖
- 白附子
- 白鈴子
- 白豆
- 白車軸草
- 白貝
- 白透骨消
- 白辣蓼
- 白金古欖
- 白蠟樹葉
- 白蝶花
- 白蠟花
- 白補藥
- 白豆蔻殼
- 白豆蔻
- 白藨
- 白藤
- 白蘑
- 白蠟樹皮
- 白蒿
- 白藍翠雀花
- 白蒿花
- 白蔻
- 白蘞子
- 白荷花露
- 白菖
- 白萆薢
- 白茅針
- 白草
- 白草根
- 白莖鴉蔥
- 白藥
- 白草莓
- 白蘇
- 白蘇葉
- 白蘇梗
- 白蘇子油
- 白苣
- 白苞筋骨草
- 白花鬼針草
- 白花鐵線蓮
- 白花龍膽
- 白花鵝掌柴
- 白莧
- 白芷葉
- 白花菜根
- 白花蛇
- 白花藤
- 白花蛇目睛
- 白花蛇頭
- 白花莧
- 白花穿心蓮
- 白花菜
- 白花草
- 白花柴
- 白花燈籠
- 白花油麻藤
- 白花灰毛槐樹
- 白花甜蜜蜜
- 白花豬母菜
- 白花巖青蘭
- 白花射干
- 白花映山紅
- 白花果
- 白花桿
- 白花丁香
- 白花九里明
- 白花夏枯草
- 白花堅莢樹
- 白腳威靈
- 白脂麻
- 白腹錦雞
- 白芥
- 白背葉
- 白背葉(峨嵋山胡椒)
- 白背楊
- 白背小報春
- 白背楓
- 白膠香
- 白背青莢葉
- 白綠葉
- 白綠葉果實
- 白肚
- 白背三七莖葉
- 白背三七
- 白粉蝶
- 白線薯
- 白紫草
- 白線蛇
- 白絨草
- 白細辛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