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菖蒲
石菖蒲屬于植物類的中藥,那么你知道石菖蒲的功效與作用嗎?下面不如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下吧。
內容目錄
石菖蒲
別名:九節菖蒲、山菖蒲、藥菖蒲、金錢蒲、菖蒲葉、水劍草、香菖蒲。
性味:味辛;苦;性微溫。
歸經:入口、肝、脾經。
入藥部位: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。
石菖蒲的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-6g,鮮品加倍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末調敷。
石菖蒲的功效作用
功效:化痰開竅;化濕行氣;祛風利痹;消腫止痛。
主治:主熱病神昏;痰厥;健忘;耳鳴;耳聾;脘腹脹痛;噤口??;風濕痹痛;跌打損傷;癰疽疥癬。用于脘痞不饑,噤口下痢,神昏癲癇,健忘耳聾。
石菖蒲的禁忌
陰虛陽亢、煩躁汗多、咳嗽、吐血、精滑者慎服。
1.《本草經集注》:秦艽、秦皮為之使。惡地膽、麻黃。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忌飴糖、羊肉。勿犯鐵器,令人吐逆。
3.《醫學入門》:心勞、神耗者禁用。
石菖蒲的配伍
1.治癲癇:九節菖蒲(去毛焙干),以木臼杵為細末,不可犯鐵器,用黑豮豬心以竹刀批開,砂罐煮湯送下,每日空心服二、三錢。(《醫學正傳》)
2.治少小熱風癇,兼失心者:菖蒲(石上一寸九節者),宣連、車前子、生地黃、苦參、地骨皮各一兩。上為末,蜜和丸,如黍米大,每食后服十五丸,不拘早晚,以飯下。忌羊肉、血、飴糖、桃、梅果物。(《普濟方》菖蒲丸)
3.治痰迷心竅:石菖蒲、生姜。共搗汁灌下。(《梅氏驗方新編》)
4.治溫熱、濕溫、冬溫之邪,竄入心包,神昏譫語,或不語,舌苔焦黑,或笑或痙:連翹三錢(去心),犀角一錢,川貝母三錢(去心),鮮石菖蒲一錢。加牛黃至寶丹一顆,去蠟殼化沖。(《時病論》)
5.治好忘:遠志、人參各四分,茯苓二兩,菖蒲一兩。上四味治下篩,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開心散)
6.治心氣不定,五臟不足,甚者憂愁悲傷不樂,忽忽喜忘。朝差暮劇,暮差朝發,狂眩:菖蒲、遠志各二兩,茯苓、人參各三兩。上四味末之,蜜丸,飲服如梧子大七丸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定志小丸)
7.治諸食積、氣積、血積、鼓脹之類:石菖蒲八兩(銼),斑貓四兩(去翅足,二味同炒焦黃色,揀去斑貓不用)。上用粗布袋盛起,兩人牽掣去盡貓毒屑了,卻將菖蒲為細末,(丸)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溫酒或白湯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8.治風冷痹,身體俱痛:菖蒲(銼)、生地黃(去土,切)、枸杞根(去心)各四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,銼)二兩,生商陸根(去土,切)四兩,生姜(切薄片)八兩。上六味,以清酒三升漬一宿,暴干,復納酒中,以酒盡為度,暴干,搗篩為細散。每服,空心溫酒調一錢匕,日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散)
9.治耳聾:菖蒲根一寸,巴豆一粒(去皮心)。二物合搗,篩,分作七丸,綿裹,臥即塞,夜易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菖蒲根丸)
10.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:菖蒲(米泔浸一宿,銼,焙)二兩,豬腎(去筋膜,細切)一對,蔥白一握(擘碎),米(淘)三合。上四味,以水三升半,(先)煮菖蒲,取汁二升半,去滓,入豬腎、蔥白、米及五味作羹,如常法空腹食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羹)
11.治中暑腹痛:石苗蒲根三至五錢。磨水頓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12.治噤口惡痢,粒米不入者:石菖蒲一兩,川黃連、甘草、五谷蟲各三錢。為末,蜜湯調送少許。(《本草匯言》)
13.治霍亂吐瀉不止:菖蒲(切焙)、高良姜、青橘皮(去白,焙)各一兩,白術,甘草(炙)各半兩。上五味搗為粗末,每服三錢匕,以水一盞,煎十數沸,傾出,放溫頓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菖蒲飲)
14.治赤白帶下:石菖蒲、破故紙,等分。炒為末,每服二錢,更以菖蒲浸酒調服,日一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)
15.治小便一日一夜數十行:-菖蒲、黃連,二物等分。治篩,酒服方寸匕。(《范汪方》)
16.治癰腫發背:生菖蒲搗貼,若瘡干,搗末,以水調涂之。(《經驗方》)
17.治跌打損傷:石菖蒲鮮根適量,甜酒糟少許,搗爛外敷。(《江西草藥》)
18.治喉痹腫痛:菖蒲根搗汁,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19.治諸般亦眼,攀睛云翳:菖蒲自然汁,文武火熬作膏,日點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20.治陰汗濕癢:石菖蒲、蛇床子等分,為末。日搽二三次。(《濟急仙方》)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